top of page

2025 文化的軌跡

投稿說明

1. 本研討會接受中文及英文稿件,並統一採線上投稿方式,投稿網址為:

   https://forms.gle/tYvN8cKgmyDrgpWH9

2. 論文摘要建議包括:問題意識或重要性、研究方法或設計、研究發現、預期結論或建議之說明、關鍵詞

 (不超過五個)。中文摘要以300-500字為原則,英文摘要以300 字為原則。

3. 審查方式:

   (1) 由本籌備小組送請相關學者專家進行論文摘要審查。

   (2) 為鼓勵國內外博、碩士研究生踴躍參與發表,本研討會將獨立進行研究生摘要審查,保留一定比例之

       博、碩士研究生論文發表篇數。

   (3) 審查結果將於2025年6月23日下午17:00前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網站與

       「2025 文化的軌跡研討會」官方網站公告,並以電子郵件通知投稿者。

4. 論文摘要截止日:即日起至2025年5月31日晚上23:59止。

5. 論文全文截止日:

   (1) 論文摘要通過審查者,應於2025年8月31日晚上23:59前繳交論文全文電子檔,否則不排入議程。

   (2) 與會論文得以中文或英文撰寫,論文字數中文以10,000至15,000字為原則,英文以8,000至10,000 字為

       原則。論文格式參考APA格式。

   (3) 論文全文不得為已出版者,文責自負。本會不額外提供稿酬。

6. 論文公開及出版:錄取之論文摘要電子檔將置於本研討會議程網站。本會印製之會議論文集,紙本僅提供主持人及評論人索取,惟該論文集不對外出版發行。論文全文電子檔,將依發表人意願上載至會議網站。

7. 聯絡電子信箱:amcpntua@gmail.com  (請以電子郵件聯絡會議籌備小組)

8. 相關網址:

2025 文化的軌跡研討會官方網站 https://amcp2025cts.com/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官網https://acpm.ntua.edu.tw/web/index/index.jsp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臉書粉絲 

https://www.facebook.com/ACPMForum/

AMCP LOGO-2_0.jpg
Facebook

2025 文化的軌跡: 「文化 MBTI-交織在多重、橋接、轉變與認同之間的生態系」

  全球文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科技發展、數位經濟的崛起,以及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不僅促使文化的生產模式、治理結構、經濟體系與認同建構持續變動,也使文化成為一個充滿流動性與張力的場域,在過渡與調適中孕育出新的文化形式與價值結構。文化的轉變不再僅是內容的變化,更涉及制度的重組、技術的介入、專業實踐的革新與倫理的再思考。

  延續2024年「文化的軌跡——文化價值的辯證:對話與實踐」的討論,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出「文化MBTI」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思考框架,進一步探索文化在當代表現中所展現的多重面向與路徑。MBTI是一種個體性格分類工具,分析個體如何認知世界並做出決策。MBTI強調多元性與個體差異,而文化本身亦是多重維度相互交織而成的產物,如果將文化視為一種具適應性與生成力的性格型態,有助於跳脫單一視角,從不同維度與跨域路徑理解文化如何在多元處境中形構與變動。本研討會透過Multiple(多重)、Bridge(橋接)、Transformation(轉變)與Identity(認同)四大主題,剖析文化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中形成動態軌跡,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治理實踐、機構管理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在 AI 加速發展、文化勞動不斷重構、數位平台深刻影響文化生產與流通的當下,如何回應一系列關鍵問題:文化治理如何因應數位化與社會變遷?文化創新如何在科技共構下開展?文化永續如何在典藏保存、傳承推廣與參與共融之間取得平衡?文化勞動者如何在不確定的技術環境中維護其權益與創作自主性?藝術管理如何提供足夠支持與制度設計以強化藝文產業的韌性?文化政策如何回應這些跨界挑戰?

  本研討會期待透過「文化MBTI」的四大主題,聚焦於文化治理、文化價值、文化生態與文化認同,邀請對藝術文化管理跟文化政策相關議題與領域,如博物館與美術館、文化資產、藝文場館管理、文創產業、藝文節慶活動與展演、文化法規、政策行政、藝術史、社區營造、族群文化研究等有興趣之研究者、實踐者與政策制定者參與。透過連結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推動思想與方法的交流,探索文化政策與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共同構築文化永續與全球合作的可能場域。透過 MBTI 四大核心子題,期望透過思想與實踐的交流,推動文化政策與產業的發展,共同探索文化的軌跡,促進全球文化合作與永續發展,建立更具包容性、創造性與永續性的文化生態。

年度主題介紹

 

子題一:文化 Multiple|文化治理的多重樣態

  在科技與社會快速變動的背景下,文化治理的框架與操作方式已經不再是單一維度的政策制定或制度管控,而是涵蓋國家、地方、社群、網路平台等多層次、多參與者的動態網絡。從國家文化政策到地方自主實踐,從公部門主導到民間共治,文化治理的型態日益多樣,面對生成式 AI、大數據、數位主權等挑戰,更需要回應前所未有的治理複雜性與權力重組。

  文化 Multiple 討論針對當代文化治理進行批判與創新思考,在文化治理與平台運作日益去中心化的趨勢下,文化詮釋的權力正持續轉移,意義的建構也從單一主體轉向多元參與者之間的動態協商,重新形塑文化話語權的運作方式。因此,政策制定與決策如何透過數據驅動,去中心化與參與式治理機制如何推動,創新技術如何應用在文化資產管理,如何推動公民參與決策與文化民主實踐。

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數據驅動的文化政策與決策模式

  2. 去中心化與參與式治理機制

  3. 地方文化治理的實務挑戰與制度設計

  4. 新科技對文化資產管理上的影響

  5. 公民參與與文化民主的實踐經驗

子題二:文化 Bridge|文化價值的橋接與重組

  科技與文化的界線日益模糊,文化價值與經濟模式的結合也進入加速重組的階段。當文化內容生產不再侷限於傳統出版或展演機構,而是由AI生成內容、新媒體藝術、沉浸式平台與社群演算法共同塑造,文化的價值鏈與影響力又該如何衡量?

  文化 Bridge 以文化作為「橋接」的方法,探討文化如何在複雜的生態系中保持其創意本質與社會意義,討論藝術機構與藝文組織如何在市場機制與文化價值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不同治理場域如(城市、文化機構與博物館)打造文化品牌以行銷文化價值,AI技術與沉浸式媒介如何影響創作與傳播的倫理、原創性與受眾關係,文化政策如何設計有效策略以推動創意經濟,同時維護公共性、多樣性與文化權利。

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科技影響下文化價值的重組與影響力衡量

  2. 創意經濟下藝文組織的財務永續實踐

  3. AI在內容生產中的倫理與產權問題

  4. 藝術節品牌化與城市行銷策略

子題三:文化 Transformation|文化生態的轉變與共構

  在跨域思維逐漸成為當代治理與創新的趨勢下,文化不再是獨立的部門或產業,而是一種與政治、社會、經濟相互依存的動態系統。文化的轉變不僅體現在表象形式的創新,更牽涉文化結構與價值邏輯的重構。在科技驅動與資本介入的雙重影響下,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連動日益加深,文化產業的角色也正從被動回應轉向積極布局,發展出多元的創新策略與再生模式。

  文化 Transformation 探討文化如何在轉型中發揮創新驅動的力量,並在複合壓力中尋找新的協作模式,關注議題包括如何朝向文化永續的生態體系建構、科技作為文化轉型的助力與挑戰、文化產業如何借重科技與平台思維進行再造、文化組織的轉型與制度革新、社會創新如何成為文化變動的重要機制,以及地方文化如何與全球文化流動進行對話與交涉。

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藝術機構的數位轉型與組織創新

  2. 地方創生與文化場域再生的協作模式

  3. 文化永續的生態系建構

  4. 社會創新與文化介入

子題四:文化 Identity|文化認同的敘事與想像

  在數位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交會點,文化認同不再是單一穩定的建構,而是處於持續變動、交涉與再詮釋的狀態。國族、族群、性別、世代、區域與文化歷史的界線不斷被挑戰,在虛實交錯的環境中,認同的內涵與表述方式也越趨多元而動態。

  文化 Identity 以認同的「敘事」與「想像」為切入點,重新思考文化如何作為社會溝通的媒介,在權力關係與價值體系之間,塑造或解構對身分的理解與歸屬感,關注數位科技與演算法如何介入身分的生產與再現,數位典藏、虛擬重建與視覺再現如何重組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的詮釋框架,並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公共政策與數位治理中推動文化平權與認同多樣性,同時也關注文化遺產機構與博物館在解殖、在地轉譯、以及全球力量拉扯中的意義重構,如何透過動態的展演與節慶活動發展社群參與模式,提出對當代文化認同的批判與再想像。

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解殖實踐與多語文化資產政策初探

  2. 數位科技影響的身分再現、遺產詮釋與文化平權

  3. 博物館展演如何再現族群多樣性與記憶政治

  4. 展演節慶如何透過社群參與形塑認同

 

子題五:文化 MBTI

  如果文化是一個有機體,該如何描繪或定義它的性格?

  文化如同一個具有高度適應性的動態系統,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自我調整、跨界聯繫、重組結構與更新認同。而文化工作者是否也具備相似的職場性格與生存條件:進入藝文產業是否需要具備哪些特質?進入產業之後,有無可能在現實條件下被迫重塑角色?文化 MBTI 不僅關注文化作為制度與價值系統的變動,亦關心作為實踐者的文化勞動者如何應對不穩定的工作型態、日益模糊的勞動邊界,以及創作自由與經濟壓力之間的拉扯,同時探討文化勞動現場是否具備支持創意與多元性的產業環境,文化政策是否提供足夠的勞動保障與發展機會等。文化 MBTI 期待更多的想法激盪,透過具備「文化性格剖析」的視角,檢視整體文化體系的健全度,共創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文化未來。

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文化產業工作者的「文化性格」與專業職能

  2. 文化領導力的建構

  3. 藝文產業中的勞動權、職涯流動與自我重塑

  4. 文化勞動條件的比較與政策法規建議

 

子題六:開放議題 Open Topics

  作為一個延伸與突破「文化MBTI」框架的場域,開放議題歡迎來自不同學術領域與實踐現場的參與者,提出具有實驗性、跨領域性與批判性的觀點,回應文化變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問題與新現象。歡迎關注當代文化處境中邊緣議題或未被充分討論的實務經驗與理論建構。成為對文化未來提出創新想像與回應的空間,展現文化作為知識、技術與價值交匯場域的無限可能。開放議題提供更多發表空間,以探索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多重樣貌。

 

子題七:新思維,新方法 Approaches

  在文化研究與實踐持續多元化的當代,傳統方法學恐難以全面呈現文化領域的多樣性與創新可能,需透過創新的研究方法來捕捉非認知、非語言、動態的文化經驗。因此,本研討會特別設立「Approaches」子題,鼓勵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實務工作者與創作者,以非傳統論文或非代表性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NRT)的形式,探索文化研究與實作的新方法。本場次希望聚焦於各種方法論的探討與應用,藉此拓展文化討論的邊界,並促進學界與實務界的對話。

子題八:文化人權的亞太觀點

  文化的軌跡國際研討會今年邁入第二十屆,秉持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深化文化理解與實踐的初衷,致力於拓展臺灣與全球在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領域的對話空間。本次會議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之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Asia-Pacific, FIHRM-AP)合作,探討亞太區域特殊的文化脈絡與人權處境,從人權、勞動、公平與表達自由等價值出發,思索文化組織在當代社會中所承擔的民主責任與倫理想像。  

本次會議特設子題「文化人權的亞太觀點」,鼓勵從子題一到五中探討文化人權相關議題。歡迎以下議題或更多想法投稿:

  1. 文化治理如何捍衛文化人權

  2. 數位網路與AI對於文化權的挑戰

  3. 亞太區域去殖民實踐與文化復振

  4. 藝文產業中的勞動權益與工作條件

徵稿子題 Call for Papers

圓桌論壇:國家美術館的建構

 

  在當代文化政策與藝術制度的討論中,「國家美術館」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與制度實踐的核心機構,其成立與否、如何建構、由誰主導或承擔哪些角色,始終是牽動藝術界、學界與政策端的關鍵議題。圓桌論壇以「國家美術館的建構」為主題,從文化治理、藝術行政、機構定位與文化權力分配等多重角度出發,邀請政策制定者、美術館實務者、藝術家與學者共同對話,橋接政策場域、藝術管理實務、學界的想法,探討「美術館」本身功能或身分的轉型,回應當代大眾對於「(國家)美術館是什麼」的認同焦慮。

  論壇將以邀請與談人討論的方式辦理,聚焦於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在全球美術館制度快速變化的當下,「國家美術館」是否仍是一個必要的文化實體?

  2. 國家美術館如何被建構,其中涉及哪些政策機制、權力運作與專業倫理的複雜性?

  3. 在地方性文化蓬勃發展與去中心化文化思維興起的今日,國家級機構如何重新思索其定位?

  4. 面對數位化浪潮與平台轉型,「國家美術館」應賦予何種功能、典藏策略與公共使命?

  5. 它應具備怎樣的制度基礎與治理機制,才能兼顧藝術專業、公民參與與文化平權?

  「國家美術館的建構」圓桌論壇作為對文化制度設計的思辨起點,期待激盪出藝術行政實務、國家文化政策與跨世代價值之間的深度對話,也為文化 MBTI 帶來更多的思考方向。

​徵稿啟事

投稿連結

bottom of page